1.1 用户遇到了问题(需求)
“世界上所有的创新与产品,都始于一个未被满足的渴望,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。”
作为策略产品经理,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围绕一个原点展开:需求。它不是凭空产生的灵感,不是团队闭门造车的设想,更不是对竞争对手的简单模仿。需求的源头,永远且只有一个——用户遇到了问题。
一、 需求的本质:理想与现实之间的“落差”
想象一下这些场景:
一个通勤者,理想是快速、舒适、确定性地到达公司,但现实是他在早高峰的地铁口排着长队,看着APP上“预计排队30分钟”的提示,感到焦虑和无奈。—— 这里产生了“高效通勤”的需求。
一个短视频创作者,理想是轻松制作出画面精彩、转场炫酷、音频动人的作品,但现实是他发现用手机剪辑软件操作复杂,特效模板千篇一律,导出视频耗时漫长。—— 这里产生了“高效、优质、易用的创作工具”的需求。
一个年轻家长,理想是确保孩子吃得健康、营养均衡,但现实是他工作繁忙,没有时间研究食谱和采购新鲜食材,对食品安全充满担忧。—— 这里产生了“便捷、安全、专业的儿童健康餐食”的需求。
在这些场景中,我们清晰地看到,需求的本质,就是用户所处的“现实状态”与所期望的“理想状态”之间存在的差距(Gap)。 这个差距带来了紧张、不适、焦虑和痛苦,我们称之为 “用户问题” 或 “痛点”。
策略产品经理的首要职责,就是成为一名敏锐的“落差探测师”。我们不是去创造需求,而是去发现、识别并量化这些已然存在的“落差”。
二、 问题的层次:从功能性到情感性
用户遇到的问题并非总是功能性的。它可能存在于多个层面,由浅入深:
功能性问题(Functional Problem): 最表层的问题,关乎“能否完成某事”。
例如:“我无法快速地把一篇英文文档翻译成中文。”
解决方案:提供翻译工具。
体验性问题(Experience Problem): 更深一层,关乎“能否更好地完成某事”。
例如:“我能翻译,但翻译得生硬、不准确,需要我花大量时间修改。”
解决方案:提供更精准、符合语言习惯的AI翻译。
情感性问题(Emotional Problem): 最深层的问题,关乎“用户在过程中的感受”。
例如:“因为翻译质量差,我在国际合作中显得很不专业,我感到尴尬和缺乏自信。”
解决方案:提供可靠、高品质的翻译服务,为用户建立“专业”、“可靠”的情感背书。
一个卓越的策略产品经理,不能仅仅满足于解决功能性问题,必须洞察到体验性和情感性的深层问题。这才是构建产品护城河和用户忠诚度的关键。Netflix解决了“看片”的功能问题,但它的成功更在于解决了“无聊”、“不知道看什么好”的情感与体验问题。
三、 从“问题”到“需求”的翻译
识别出问题(落差)后,我们需要将其“翻译”成产品需求。这是一个关键的分析和抽象过程。
用户问题(Problem Statement): “早上打车排队时间太长,上班总是迟到,我很焦虑。”
用户需求(Need Statement): “我需要一种能让我更快、更确定性地打到车的方法。”
产品解决方案(Solution): “推出‘快速通道’或‘调度费’功能,通过价格杠杆和市场调度,优先为愿意付费的用户匹配车辆。”
请注意,“需求”是“问题”的抽象表达,而“功能”是“需求”的具体解决方案。 策略产品经理需要牢牢抓住“需求”本身,而不是过早地陷入具体“功能”的陷阱。用户需要的不是一个“调度费”按钮,而是“确定性”和“快速”。按钮只是当前技术和社会条件下的一种解决方案。
四、 策略产品经理的思考:验证与权衡
并非所有用户问题都值得被解决。策略产品经理需要运用策略思维进行判断:
真实性: 这是个普遍问题还是个例?用户是否愿意为解决此问题付出成本(金钱、时间、注意力)?
规模性: 受此问题困扰的用户群体有多大?市场空间足够吗?
价值性: 解决这个问题能为用户和我们带来多大价值?能否提升用户体验、促进商业化?
可行性: 以我们当前的技术、资源、法律环境,能否有效地解决它?
通过一系列的分析、用户调研、数据验证,我们最终将筛选出那些真实、大规模、高价值且可行的问题。这些问题,就是我们产品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
本节核心要点:
需求的根源是问题,是用户“理想状态”与“现实状态”之间的落差。
策略产品经理的核心技能是敏锐地发现并定义这种“落差”。
问题具有多层次性,要透过功能性问题,看到体验性和情感性的深层动因。
需求分析是一个将具体问题翻译为抽象需求,再转化为具体方案的过程。
必须对需求进行真实性、规模性、价值性和可行性的战略权衡。
在接下来的章节中,我们将深入探讨,如何系统性地去寻找、分析和验证这些决定产品命运的“落差”。
最后更新于
这有帮助吗?